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摘要】邢向东:论汉语方言学在中国特色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价值

作者:邢向东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11-09
字号:

1.引言

  继承汉代扬雄《方言》首创的求实传统,吸收中外语言学的理论精华,经过百余年来的调查研究实践和学科建设,汉语方言学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话语与理论体系、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具有了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在中国特色的语言学三大体系建设中,方言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较大的作为。

 

2.继承传统,多学科交叉融合

  2.1 方言学、音韵学的融合与方言语音研究范式的确立

  方言语音调查以中古音系统为框架,方言语音研究多结合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制订方言调查表,描写方言音系特点,探求古今演变规律等,都离不开两门学科的结合。由此确定了方言语音的调查框架和研究范式。

  《方言调查字表》将《切韵》音系和等韵图相结合,按照中古音的摄、等、呼、声、韵、调六大要素排列3700多个常用字,明确了每个字的音韵地位,并将其摆在一个平面上。这一框架使方言调查者能够以简驭繁,展开方言的横向、纵向比较,发现方言的音系特点。

  2.2 方言学与汉语语音史的结合

  现代方言为古代方言的音系特点、音值特点提供了直接证据,证明汉语史或方言史的某一时期曾经存在过某种现象。如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大量运用了现代西北方音的材料。罗常培(1933:Ⅱ)指出:“我所用的方法,是先拿这几种汉藏对音的材料同《切韵》比较,去推测它们的渊源,然后再同六种现代西北方音比较,来探讨它们的流变。”罗常培先生的研究方法,在汉语语音史文献与现代方言的结合上开拓了成功的路径。在龚煌城、李范文的宋西北方音研究中,我们也看到这种研究范式的成功运用。文献学、汉外对音、汉语方音史、现代方言学在研究过程中深度融合,形成了有效、成熟、极具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拓展了汉语史和方言学的研究领域,建立了一整套概念系统和论证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方言现象的微观演变可以为汉语的历时演变提供直接证据,有助于认识语音演变的机制和过程。比如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中发生的双唇音声母唇齿化现象,其双唇音唇齿化的韵母条件、演变的先后次序,与汉语史上的“重唇音变轻唇音”的表现若合符节。对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分化的机制、不同声母分化的先后次序,以及分化后的具体音值,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邢向东2013)。

  例外字的解释是方言研究的难题。李荣(1965a:116)把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归纳为6条:1.连音变化2.感染作用;3.回避同音字;4.字形的影响;5.误解反切;6.方言借字。其中的连音变化、感染作用导致的字音例外,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所致。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系统之外的因素,也往往造成例外。汉字字形、社会制度、文教制度、文化心理、行政地理等因素,都对汉语及其方言的发展演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文字特点、文教制度等出发观察它们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是方言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2.3 方言学与训诂学的结合——考本字与词源学

  考本字是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具有汉语特色的词源学。方言本字考证将方言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和学术体系,李荣、李如龙、王福堂、游汝杰、潘悟云等对方言本字、词源考证的方法做了深入阐述,强调考本字中的方言比较和音韵论证:先通过方言比较来确定方言中“有音无字”的口语词的音韵地位,再联系韵书、字书和古代文献中音韵地位相当的字词与该词的语义、语法关系,证明其为“本字”,从而揭示出该词的词源。

 

3.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中创新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3.1 方言语法研究新范式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方言语法研究不断深化,由描写为主向描写与解释并重拓展,发展了方言语法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尤其是方言语法、语法史以及语法化相结合考察的视角,将方言语法放到汉语语法史的整体中来加以观照,用方言口语中的语法事实与历史文献中记录、留存的语法现象相印证,以今方言补文献记录之不足,以文献记录追溯今方言用法之来历,以共时、历时比较的结果探求语法化过程和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

  3.2 方言词典编纂、方言词汇比较与特征词理论

  大型方言词典、词汇对照集是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往往可以激发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而不同方言之间词汇的比较则有助于汉语词汇学体系的构建。《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综合本(1993—2002)和《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修订本2020)等4部词典,代表了大型方言词典和词汇对照集的3种模式,其编纂实践和相关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方言学、词汇学的学术体系和汉语词典编纂理论。

  随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的编纂和区域性方言研究的展开,方言词汇比较和方言特征词理论应运而生。李如龙(2001)提出并论述了“方言特征词”的概念及理论:“方言特征词是一定地域里一定批量的,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方言词。”方言特征词理论是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理论成果,丰富了方言研究的话语体系。

  3.3 中国特色汉语地理语言学的研究实践与学术体系建设 

  20世纪以来的汉语地理语言学研究,主要在两个方向展开:一是语言区域地图的绘制和方言分区,以《中国语言地图集》为代表;二是方言特征地图的绘制及以地理语言学为视角的方言研究,以《汉语方言地图集》为代表。《中国语言地图集》首次明确地建立起汉语方言的分类系统,在画分层次上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它将汉语方言分为“方言大区、方言区、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五级。这个五级分类法科学画分了汉语方言的系统与层次,为国内外语言学界所普遍认可。新的方言区划分及其标准也大大激发了方言研究。

  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以方言特征为基本表现对象和单位,将方言特征与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的关系直观地反映出来,不仅对于探讨方言演变的过程和细节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能够反映方言之间互相接触、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为方言分区、汉语史、方言接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近二十年来,地理语言学成为区域方言、过渡和接触地带方言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研究视角。

 

4.方言学理论方法的探索对语言学体系建设的贡献

  4.1 摆事实、讲道理——方言研究方法论的根本出发点

  “摆事实、讲道理”是李荣先生一贯倡导的汉语方言学最根本的研究理念,也是方言学学术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李荣(1983b:87)指出:“研究语言,研究方言,跟研究其他事物一样,无非是六个字: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讲的是事实,讲道理呢?那就是理论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核心是事实驱动、问题导向,在翔实的方言语料基础上适度解释,创立理论,而不是用某种舶来的理论来套方言事实。钱曾怡(1987;2004)提出的方言研究的“五观”和“七对关系”,是对如何进行事实描写、理论提升的具体阐释,从正面论述了方言学学术体系的继承性与原创性的辩证关系。其中的“五观”是:1.求实观,2.系统观,3.地域观,4.动静观,5.更新观。

  4.2 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理论、语音历史层次分析法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特有的重要现象,与此有关的研究拓展了方言学的学术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话语。文白异读研究向两个方向开掘:一个面向发展,提炼出“叠置式音变”理论;另一个面向汉语史,提炼出“语音历史层次分析法”。

  叠置式音变的核心观点是文读音和白读音在方言语音、词汇系统中存在竞争,结果是“文胜白败”,文读音逐渐覆盖该方言的语音系统。白读音最后可能与字形失去联系,变成读音特殊的词语。“叠置式音变理论”将方言语音演变放到共同语或权威方言对方言的影响、历代文教制度对方言的影响的宏观背景下来观察,是在对方言事实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音变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语言学特色。

  由于汉字的超方言性和汉语书面语的高度统一,长期的文教系统对汉语的强大影响,不同时期多种类型的移民运动对汉语方言的分化作用,造成汉语不同方言之间统一、分化、接触、融合的反复互动,从而导致方言中存在复杂的语音层次。要构拟某一方言的早期语音系统,首先必须厘清其历史层次。这是从汉语实际出发对比较语言学理论方法的重要补充。

  4.3 “新二重证据法”

  鲁国尧(2003b)倡导并身体力行“新二重证据法”。该方法强调方言史研究中将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方言材料,通过比较构拟较早期的方言面貌,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古代书面材料的发掘、梳理和考证,与比较法的结果相互印证,使研究结论具有坚实的实证基础和较强的逻辑力量。“新二重证据法”强调方法论的自觉和系统化,其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强化方言史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道路。

 

5. 结语

  汉语方言学在中国语言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就学术体系来看,它与语音学、音系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汉语史、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言学等深度交叉融合,在方言语音、方言词汇、方言语法、方言史、方言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等领域的研究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在理论和方法的建构上,从“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点出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为国内外语言学界所普遍接受的学术话语。其本质特点就在于:从语言事实出发,充分吸收中国和外国、传统和现代的语言学理论精华;事实挖掘、描写与理论解释并重,归纳与演绎并重;问题导向,事实驱动,从实证分析中提炼出新理论、新方法,构建特色鲜明的汉语方言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1995 《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语文出版社。

  陈章太、李行健 主编 1996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

  曹志耘 主编 2008 《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

  丁邦新 主编 2007 《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荣 1965a 《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第2期。

  李荣 1965b 《方言语音对应关系的例外》,《中国语文》第6期。

  李荣 1983a 《新万博app: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方言》第1期。

  李荣 1983b 《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第2期。

  李荣 主编 1993-2002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综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如龙 2001 《论汉语方言特征词》,《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107-137),商务印书馆。

  鲁国尧 2002 《“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中国语文》第6期。

  鲁国尧 2003a 《“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下)》,《中国语文》第2期。

  罗常培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研院”史语所单刊甲种之十二。

  钱曾怡 1987 《汉语方言学方法论初探》,《中国语文》第4期。

  钱曾怡 2004 《方言研究中的几种辩证关系》,《文史哲》第5期。

  沈明 2019 《汉语地理语言学研究七十年》,《方言》第3期。

  谢留文 2019 《汉语方言研究七十年》,《方言》第3期。

  邢向东 2013 《陕西关中方言古帮组声母的唇齿化与汉语史上的重唇变轻唇》,《中国语文》第2期。

  邢向东 2021 《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中华书局。

  徐通锵 1991 《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981 《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 1987 《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熊正辉、张振兴主编),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 2012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熊正辉、张振兴主编,张振兴执行主编),商务印书馆。

  中国语文编辑部 2021 《中国语言学的体系建设和时代使命》,《中国语文》第3期。

 

作者简介:

  邢向东,现任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专著13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130余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1次。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