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摘要】孙伯君:12世纪汉语河西方音声韵特征再探

作者:孙伯君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11-15
字号:

  随着骨勒茂才于1190年编定的《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刊布,聂历山(Nicolas Nevsky,1926)、王静如(1930)、桥本万太郎(1961)、李范文(1994)、龚煌城(2005)等即根据其中的夏汉对音,并参考西夏字的藏文注音,对汉语河西方音中汉字的音值及其声韵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不过,西夏文《五音切韵》(李范文,2006)序言“诠九音门”曾用西夏字把汉语“三十六字母”的代表汉字进行了音译,可谓是系统反映河西方音各个声类,乃至诸多韵类的直接材料,此前少见学者把这项材料纳入河西方音的研究当中。

  通过“三十六字母”与西夏字读音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这些音译字并非代表汉语“三十六字母”的实际声类,而是代表带有一部分党项式汉语变读的河西方音。

  1. 浊音声母的演化

  (1)浊塞音和浊塞擦音清化为送气清音。《五音切韵》“三十六字母”为並、定、澄、群、从、床与滂、透、彻、溪、清、穿等标音的西夏字在《同音》中归于一类,为送气清音。

  (2)浊擦音邪、禅、匣清化。《五音切韵》“三十六字母”中为浊擦音邪、禅、匣与心、审、晓标音的西夏字在《同音》中归于一类,显示浊擦音已经清化。

 

  2.舌上音与正齿音合并

  《五音切韵》“三十六字母”为知、彻、澄和照、穿、床两组声母标音的西夏字,两两相对一致,均属于《同音》的正齿音类,显示知、照两类已经合并。

 

  3. 鼻音声母的演化

  (1)鼻音声母字读作同部位的浊塞音。《五音切韵》为“三十六字母”中明、泥、娘、疑等鼻音声母字注音均用同部位全浊声母字。刘广和(2002:32-34)认为唐五代西北方音“明、泥、娘、疑纽的字,甭管有没有鼻音尾,它们的声母都含有鼻辅音和同部位的浊塞音两个成素。”12世纪河西方音的鼻音声母延续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读法。

  (2)疑母字演化的早期证据。北方话部分疑母字发生的演变在《中原音韵》中已发生。西夏文《育骏方》翻译中药名“牵牛”的“牛”,用“”(孙伯君,2018)。《育骏方》早于《中原音韵》(1324年),“牛”读若njij1应是疑母字演化的最早证据。

 

  4. 日母字的演化

  《五音切韵》为“三十六字母”日母字标音用《同音》中第九类舌齿音的代表字。《掌中珠》中西夏字“”,义为“慧”,多用于为汉字“日”和“入”标音(黄振华等,1989:44),其藏文注音为g?ir,可见,在西夏人的语感中,“日”、“入”等汉字的声母是与藏文相对应的舌齿音。

 

  5. 轻唇音的变读

  《五音切韵》为“三十六字母”轻唇音“非”用西夏字“皳·we1”标音,属于变读特例。《同音》的声母分类仿照汉语三十六字母而设了轻唇音,但在《五音切韵》的韵图上轻唇音敷、奉两列往往空缺。“党项式汉语”中f-声母字变读作晓母合口或“微”母。

 

  6. 鼻音韵尾的失落

  《五音切韵》“三十六字母”中宕摄字帮、滂、娘、床分别用阴声韵字标音,说明“党项式汉语”中宕摄、通摄、曾摄、梗摄字均失落鼻音韵尾。这种现象与《掌中珠》一致,且韵尾失落后,宕摄字与果摄合并,梗、曾摄字与蟹、止摄合并,通摄与遇摄合并(龚煌城,2005:536-537)。上述对音表明,韵尾失落后,宕摄字与果摄合并只限于唐韵字,并不能涵盖阳韵三等“娘”和“床”等字的读法。

 

  7.臻、山、深、咸诸韵读若阴声韵

  《五音切韵》“三十六字母”中汉字端、见、穿、禅、群、心、审分别用阴声字注音,说明西夏人口语里的河西方音中臻、山、深摄等前鼻音韵尾字也有读若阴声韵的情况。

 

  8.入声韵读若阴声韵

  《五音切韵》“三十六字母”中汉字彻、匣、日等分别用阴声字注音,说明西夏人口语里的河西方音中入声韵读若阴声韵。龚煌城(2005:567)通过考察《掌中珠》标音汉字已经得出当时丢掉所有的入声韵尾的结论。

 

  9.效摄等复元音韵母的变读

  《五音切韵》“三十六字母”中汉字“晓”用拟音为xji1的西夏字标音,该字在《掌中珠》中曾用“恒”注音,可知“党项式汉语”中效摄字的复元音韵尾也会失落。

 

  综上,《五音切韵》“三十六字母”的西夏字标音可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西夏人口语中的汉语河西方音提供系统例证。涉及声母的特征大多延续了唐五代时期已见端倪或已趣成熟的演化(罗常培,1933),如明、泥、娘、疑等鼻音声母字带有同部位的全浊塞音和塞擦音色彩,浊擦音邪、禅、匣清化,舌上音与正齿音合并读若舌面音等。而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全部清化为送气清音,日母字读作与藏文?-相对应的舌齿音,疑母字发生的演化等则属于河西方音在12世纪中后期的进一步演化;f-声母读若晓母合口和“微”母字,属于“党项式汉语”的变读特例。

 

  参考文献:

  龚煌城 2005 《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黄振华、聂鸿音、史金波 1989 《番汉合时掌中珠》,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罗常培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二,1933年。

  李范文 1986 《同音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李范文 1994 《宋代西北方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范文 2006 《〈五音切韵〉与〈文海宝韵〉比较研究》,李范文主编《西夏研究》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广和 2002 《音韵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Nevsky, Nicolas 1926 A Brief Manual of the Si-hia Characters with Tibetan Transcriptions, Research Review of the Osaka Asiatic Society, No. 4 (1926)。聂大昕译《西藏文字对照西夏文字抄览》,载孙伯君编《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第1-98页。

  桥本万太郎 1961 《掌中珠のタング-ト·汉对音研究の方法》,《中国语学》109,第113-116页。

  孙伯君 2018《西夏文相马、养马法〈育骏方〉考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第11-20页。

  王静如 1930 《西夏文汉藏译音释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2本第2分,第171-184页。

  

  作者简介:

  孙伯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新万博app: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文》《民族语文》等杂志编委,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首席专家。已出版《金代女真语》等专著九部(包括合著五部),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中古时期北方民族古文字文献、中古时期北方话、河西方音。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