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摘要】史金生、王璐菲:虚拟对话与立场构建:“你”在互动中的移指用法

作者:史金生、王璐菲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1-13
字号:

  “你”在实际使用中有时并不指听话人,而是指听话人之外的其他人,学界一般称之为“你”的移指用法。本文在区分引述和移指的基础上,以自然口语对话语料为考察对象,分析“你”的典型移指用法和非典型移指用法,并试图进一步说明,“你”的移指往往是发话人在心理世界构筑了一个与移指对象虚拟对话的空间,其本质是发话人在和不同的人进行虚拟对话,是发话人在叙事过程中整合对话的一种典型表现,是戏剧性语言入戏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言域用法,其交际目的在于立场构建。

 

  1. “你”的移指与虚拟对话

  沈家煊(2019)指出“人与人对话不限于直接对话者之间,还有言者和旁观者之间的对话,处处是对话”。沈先生所说的言者和旁观者之间的对话,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虚拟对话。例如:

  (1)(谈话人L在和R谈论L新婚遭到冷遇的经历,R是L的朋友)

  1 L:我就说,你这是怎么回事?我说,我是新娘子洞房,你跟你父母聊天聊那么晚回来什么意思?就那事儿他就对我动手。结婚第三天!

  2 R:父母啊,真不懂事。

  3 L:你说,结婚了,不让儿子来陪媳妇吗?你和儿子聊天,聊到十二点一点也够了,聊到两三点不回来,我不要睡觉?

  4 R:这样看来,我们那亲家呀,还真不错……。

  发话人L首先使用引导句“我就说”“我说”直接引述了她和老公之间的对话,因为有引语标记的存在,话语中的“你”不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移指用法。然而,L在之后的话语中,不再使用引导句,而是使用移指代词“你”来指代R提到的“父母”,在这里,发话人临时跳出了现实言谈场景,直接与不在场的“父母”对话,是一种典型的虚拟对话。

  张伯江(2017)指出,京剧中变换人称代词,即“打背躬”实际上是演员“临时跳出剧情对观众说的话”,这是京剧出戏的一种方式。例(1)中发话人通过“你”的移指构建虚拟对话,则是从“戏外”走向“戏中”直接与移指对象沟通,受话人扮演的是旁观者角色,是一种典型的入戏方式,并且这种对话沟通了发话人、移指对象和受话人,是一种“多层套叠的对话”(参看沈家煊2019)。

  例(1)发话人用“你”移指父母,如果加上类似“我就说”这样的引语标记,就明示了说话人的引述行为。如:

  (2)我就说,你不让你儿子来陪媳妇吗?你和儿子聊天,你聊到十二点一点也够了,聊到两三点不回来,我不要睡觉?

  但是发话人却没有引述,而是直接使用移指代词“你”构建虚拟对话,这就将心理世界不能或者不愿直接向第三方(父母)表述的内容直接向受话人(朋友)表达了出来,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方式。“引述是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的用法,即通过语言把一个表征再度示现出来”(李明2004)。既然是“再度示现”,引述一般是引用之前已经说过的话,是现实的,而虚拟对话则不是“再度示现”,而是现场的即时呈现,具有非现实性,同时也有更强的生动性。此外,强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承接性也是虚拟对话的典型特点。

  根据Levinson(1983)提出的会话参与者角色系统,我们把“你”的移指分为两个类别。一类“你”的移指对象(发话目标)完全脱离了现场会话中的受话人,这是典型的移指用法。另一类“你”的移指对象(发话目标)则包括了现场会话中的受话人,我们把这一类称为非典型的移指用法。

 

  2. “你”的移指与立场构建

  Du Bois(2007)提出了评价(evaluation)、定位(position)和认同(alignment)三位一体的“立场三角”理论,该理论可以为立场的构建做统一的解释。

  ①“你”的典型移指用法和立场构建

  “你”的典型移指用法主要包括移指“不在场的第三方”和“发话人”,这时发话人是立场主体1,移指对象是立场客体,受话人是立场主体2。发话人通过“你”的移指,将受话人带入到发话人心理世界所构筑的虚拟对话之中,直接呈现虚拟对话场景,使受话人能感同身受,从而达到协调并和发话人达成一致立场的目的。

  “你”移指“不在场的第三方”,高频出现在立场主体要表达强烈负面情感立场的语境中,如例(1)。当然,也可以只是生动展现了一个与不在场的第三方的对话场景,表达发话人的道义立场(denotic stance)。

  当“你”移指发话人时,则是发话人以第三者的视角来审视自我,这无疑会使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客观,让受话人更加容易认同,发话人往往会先使用“我觉得”这一类认识情态标记表明自己的认识立场,并且在叙述过程中,还会经常使用“对吧”谋求受话人的回应,从而构建一致的认识立场。此外,发话人使用“你”虚拟一个与言者自己对话的场景,也是改变“自我沉浸”式叙述的一种方式,往往发话人在叙述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时,倾向于用这种方式表达,这是“言者用作一种自我疏离的语言手段”(张磊2014)。

  ②“你”的非典型移指用法和立场构建

  “你”的非典型移指用法主要包括移指“发话人+受话人”、“不在场的第三方+受话人”、“任何人”。与典型移指用法不同的是,受话人此时既是另一立场主体,同时也是立场客体中的一员,因此,发话人更容易调节和受话人之间的认同度,最终达成和发话人一致的立场。非典型的移指用法,发话人往往是表达某一种认识立场,并且这种认识立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3. 讨论

  对话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套叠是对话的本质。“你”的移指所构建的套叠对话是发话人在叙事过程中整合对话的一种方式,增强了发话人和移指对象、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对话性。

  考察中发现,谈话节目《名人面对面》118期约64.6万字的语料中,“你”移指用法几乎全部是出自受访者而非主持人之口,受访者是谈话中的主角,让受访者表达立场和观点是访谈节目的根本目的。可见,“你”的移指用法与立场的构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日常语言表达中,我们可以不用“我说”之类的言域标记,却表达了言域的意义。“你”的移指同样也是不加言域标记“说”但是却表达了“说”的语义。

 

  4. 余论

  Jing-Schmidt(2005)提出“戏剧性语言”的概念,本文讨论了“你”移指用法的戏剧性表现,其实戏剧性是自然语言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自然语言的入戏是一种常态,“对话即演戏”。

  在汉语的不同语体中,还有哪些戏剧性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不同语体表达戏剧性的形式和手段有哪些不同?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此外,在汉语中不用言域标记却表达言域的语义,这种“不说却表达了说的意思”的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究。

 

  部分参考文献

  方梅 2009 北京话人称代词的虚化,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85 《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

  李明 2004 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中国语文》第5期。

  刘探宙 2021 汉语指称的辨识问题,《语法研究与探索》(二十),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 2019 《超越主谓结构——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商务印书馆。

  完权 2019 人称代词移指的互动与语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张伯江 2017 语言主观性与传统艺术主观性的同构,《社会科学评论》第3期。

  张磊 2014 口语中“你”的移指用法及其话语功能的浮现,《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Du Bois, John W. 2007 The stance triangle. In Robert Englebretson(ed.),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Evaluation, Interaction, 139-18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evinson, Stephen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ing-Schmidt, Zhuo 2005 Dramatized Discourse: The Mandarin Chinese ba-construc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作者简介

  史金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句法语义、国际中文教育。出版专著《现代汉语副词连用顺序和同现研究》(商务印书馆)、《语法化的语用机制与汉语虚词研究》(学林出版社)。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

 

 

  王璐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句法语义、国际中文教育。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