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叶建军:反诘句式“S不VP呢吗”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作者:叶建军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3-24
字号:

1.引言

  现代汉语中反诘句式“S不VP”属于是非问句式,末尾如果要使用疑问语气词,应该使用“吗”,即“S不VP吗”。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反诘句式“S不VP呢吗”,句式末尾语气词“呢”与“吗”在线性顺序上紧邻。例如:

  (1)“看见我的眼镜了么?”秀秀惊奇得眼睛都圆了。她慢慢走到他眼前,伸出的手指几乎碰到了他的鼻子,说:“不在你眼睛上架着呢吗?”(礼平《小站的黄昏》)

  王力(1985:165)注意到《红楼梦》中有这种反诘句式,认为句式末尾的“‘呢么’二字连用,是夸张之中带着反诘或疑问”。何文彬(2007)采用变换替代法从现代汉语层面分析了“S不VP呢吗”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立足于汉语史,运用句式糅合理论解释反诘句式“S不VP呢吗”及同义反诘句式“S不VP呢”“S岂不VP呢”的来源,并探讨这些句式的演变等问题。

 

2.反诘句式“S不VP呢吗”末尾的“呢吗”是语气词连用吗?

  反诘句式“S不VP呢吗”可能始见于清代中叶白话小说《红楼梦》。例如:

  (2)(五儿)又听了听,麝月睡的正浓,才慢慢过来说:“二爷今晚不是要养神呢吗?”(《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转引自王力,1985:165)

  “S不VP呢吗”末尾的“呢”不是表示疑问语气,而是表示肯定、确认甚至夸大语气,其辖域是“SVP”;末尾的“吗”为疑问语气词,其辖域是“S不VP”。“呢”虽然处于“吗”的前面,但是却并不在其辖域之内,并不遵循语气词的前辖原则。因此如果透过表层形式从结构层次来看,“S不VP呢吗”并不是由“S不VP呢”直接附着上“吗”而形成的,“S不VP呢吗”末尾的“呢吗”不属于常规的语气词连用现象。

 

3.反诘句式“S不VP呢吗”的生成机制

  表示肯定、确认甚至夸大语气的“呢”最迟到明代已开始使用,用于陈述句式“SVP”末尾,形成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疑问语气词“么”应该是到宋代才出现的,用于是非问句式末尾。最迟到明代是非反诘句式“S不VP么”已有用例。疑问语气词“么”的新形式“吗”大概始见于清代中叶白话小说《红楼梦》(王力,1989:314;太田辰夫,2003:330)。是非反诘句式“S不VP吗”在《红楼梦》中已有较多用例。

  反诘句式“S不VP呢吗”的生成机制是糅合,其是由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与反诘句式“S不VP吗”糅合而成的。所谓句式糅合,“是指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式A与B,因某种语用目的主要通过删略重叠成分合并成新的句式C的过程”(叶建军,2013)。句式糅合要遵循语义相近原则、时代先后原则和成分蕴含原则或语义蕴含原则(叶建军,2013),“SVP呢”与“S不VP吗”糅合成“S不VP呢吗”完全遵循句式糅合的三个基本原则。从句式糅合的结果来看,语气词“呢”与“吗”都保留了下来,且在线性顺序上紧邻。换言之,“呢”与“吗”在线性顺序上紧邻是“SVP呢”与“S不VP吗”糅合的结果。

 

4.反诘句式“S不VP呢吗”的生成动因

  反诘句式“S不VP呢吗”的生成动因就是“SVP呢”与“S不VP吗”糅合的动因。“SVP呢”与“S不VP吗”糅合的动因是言者凸显交互主观性。

  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表达了言者对事件“SVP”的肯定、确认甚至夸大,具有言者的主观性。反诘句式“S不VP吗”不仅表示言者主观上肯定、确认事件“SVP”,而且表示言者强制性地要求听者与自己的主观看法保持一致,具有言者与听者的交互主观性。如果言者只是想单纯地表达对事件“SVP”的肯定、确认甚至夸大,那么大脑中可以浮现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但是由于言者又想在此基础上凸显交互主观性,强制性地要求听者与自己的主观看法保持一致,因而大脑中又会浮现、叠加反诘句式“S不VP吗”。由于经济原则和句法规则的制约,在外在的语言形式上,“SVP呢”与“S不VP吗”便通过删略重叠成分糅合成了“S不VP呢吗”。

 

5.反诘句式“S不VP呢”“S岂不VP呢”的来源

  与“S不VP呢吗”同义的特殊是非反诘句式“S不VP呢”“S岂不VP呢”也始见于清代中叶白话小说《红楼梦》。例如:

  (3)凤姐听了,呆了一呆,说道:“南菜不是还有呢?叫人送些去就是了。那银子过一天叫芹哥来领就是了。”(《红楼梦》第八十八回)

  (4)书办道:“不是我脸急,若再说什么,岂不带累了二太爷的清名呢!”(《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如果说“S不VP呢吗”是句式糅合的结果,那么“S不VP呢”“S岂不VP呢”也应当是句式糅合的结果。“S不VP呢”是由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与反诘句式“S不VP”糅合而成的,其生成动因也是言者凸显交互主观性。“S岂不VP呢”是由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与反诘句式“S岂不VP”糅合而成的,其生成动因也是言者凸显交互主观性。

 

 

6.“S不VP呢吗”“S不VP呢”“S岂不VP呢”的演变

  同义糅合句式“S不VP呢吗”“S不VP呢”“S岂不VP呢”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既能表达言者对事件“SVP”的肯定、确认甚至夸大,又能体现言者与听者的交互主观性。因而这些同义糅合句式的出现与使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合理性。在清代汉语中这些同义糅合句式使用频率都不高。相比较而言,“S岂不VP呢”使用频率最高,“S不VP呢”次之,而“S不VP呢吗”最低。“S不VP呢吗”“S岂不VP呢”沿用到了现代汉语,使用频率仍然不高;而“S不VP呢”到了现代汉语则几近消亡。

 

7.余论

  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与反诘句式发生糅合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除了“S不VP呢吗”“S不VP呢”“S岂不VP呢”之外,还有一些句式也是由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与反诘句式糅合而成的,如确认事实义句式“果不(其)然”(叶建军,2016)、肯定义句式“好不A”(叶建军,2020:357)。句式糅合现象是开放的,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系统性(叶建军,2020:486-490),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应该能发现一些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曹广顺 1995 《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

  方梅 2016 《再说“呢”——从互动角度看语气词的性质与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八),商务印书馆。

  何文彬 2007 《“呢吗”是非问句》,《汉语学习》第4期。

  江蓝生 1986 《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第2期。

  吕叔湘 1982 《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太田辰夫 2003 《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力 1985 《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

  王力 1989 《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吴福祥 2004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杨永龙 2003 《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第1期。

  叶建军 2013 《“X胜似Y”的来源、“胜似”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语言科学》第3期。

  叶建军 2016 《“果不(其)然”的形成及其演变》,《中国语文》第2期。

  叶建军 2020 《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

  叶建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研究,涉及疑问范畴、句式糅合现象、词汇化与语法化、篇章关联标记等研究。在《中国语文》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祖堂集〉疑问句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和《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商务印书馆,202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他项目若干项。获得第十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2016年)、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等。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