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断代汉语语法史

作者:杨永龙 来源:科研处 时间: 2021-11-03
字号:

  项目编号 SJZD2021-3

  责任单位 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

  负 责 人 杨永龙

  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

  1.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所涉主题和内容研究状况的学术史梳理或综述

  1898年马建忠出版《马氏文通》,标志着我国汉语语法学的创立。之前虽有零散的语法表述,但没形成系统。马建忠较早地接触了西方语法学理论,花费十余年心血撰写了《马氏文通》。不过,《马氏文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言文,所取材料时代跨越千年,但着眼于泛时的文言文语法规律的描写与归纳,而不是阐述千年间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因此,严格地说它还不是着眼于“史”的语法著作。

  真正着眼于“史”、着眼于变化的历史语法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步的,1929年黎锦熙发表《中国近代语研究法》,1935年丁声树发表《释否定词“弗”“不”》,1937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到四十年代,吕叔湘对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撰写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如《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1940年)、《论“底”“地”之辨兼及“底”字的由来》(1943年)等。这些论文后来结集成《汉语语法论文集》出版(1955年)。随后,王力《汉语史稿》(1958年)、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年)、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1959-1962年)相继问世,这四部重要著作的出版,把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中《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在北京大学开设“汉语史”课程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中册讲述汉语语法的发展,后来修订再版,更名为《汉语语法史》(1989),这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史论著。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谈现代汉语语法的”,是第一部近代汉语语法发展史,其中译本(蒋绍愚、徐昌华译)到1987才与国内读者见面。《中国古代语法》分《称代编》(1959)、《构词编》(1962年)和《造句编》上卷(1961),先后在台湾“中研院”出版,“以春秋战国的文献为主,上溯殷周,下探汉魏六朝的发展(约1300 B.C.-600 A.D.)”,是最早的上古、中古汉语语法史。这些开山之作,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的巨大影响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显示出来。

  八十年代至今汉语语法史研究真正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四十年来,在学术队伍、学科建设、学术成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新材料的挖掘,新方法的运用,一批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果无论在研究的范围还是研究深度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在专题、专书、断代与特定语料的语法研究,通史建设,资料准备与理论方法各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

  (1)专题研究:四十年来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几乎所有词类都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不同虚词/功能词的意义与用法、来源与语法化过程等,代词研究如吕叔湘(1984)、魏培泉(2004),量词研究如刘世儒(1965),助动词研究如刘利(2000),副词研究如杨荣祥(2005)、唐贤清(2004),介词研究如张赪(2002)、马贝加(2002),连词研究如席嘉(2010),助词研究如刘坚等(1992)、曹广顺(1985)、卢烈红(1998),语气词研究如孙锡信(1999)等等;一些重要的句式都有专门的研究成果,如动补结构(如赵长才系列研究、梁银峰2006、刘子瑜2008)、被动句(如唐钰明1985等)、疑问句(如徐正考1988、傅惠钧2011)、存在句(如王建军2003)等;以往关注较少的问题,也有一些成果问世,如形容词的构成(孙景涛2008、石锓2010)、词汇化(董秀芳2002)等。

  (2)专书、断代与特定语料的语法研究:系统的专书研究论著从上古到近代,已经出版了很多,汉语史上的一些价值较高的语料大都有人做过专门描写,如甲骨文(陈梦家1956、管燮初1953、朱岐祥1990、沈培1992、张玉金2001、杨逢彬2003)、金文(管燮初1981),先秦传世文献(钱宗武2004、姚振武2005、赵大明2007、何乐士2012)、出土简帛文献(魏德胜2000、吉仕梅2004)、六朝译经(俞理明1993、遇笑容2010)、《世说新语》(詹秀惠1973)、敦煌变文(吴福祥1996)、《祖堂集》(张美兰2003、曹广顺等2011)、《朱子语类》(祝敏彻1996、 杨永龙2001,吴福祥2004)、元代白话碑与《元典章》(李崇兴、祖生利2011)、明清小说(冯春田2003、曹炜2009),等等。断代语法史研究方面,出版有李佐丰《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学》、方有国《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姚振武《上古汉语语法史》、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李崇兴、祖生利、丁勇《元代汉语语法研究》等,此外还有断代的论文集,如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两汉汉语研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宋元明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曹广顺、遇笑容著《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等。

  (3)通史建设:有潘允中(1982)、孙锡信(1992)、杨伯峻、何乐士(1992)、冯春田(2000)、向熹(2003/2010)、蒋绍愚、曹广顺(2005)等语法史通论性著作。

  (4)语料挖掘与理论借鉴:语法史的研究主要以口语性强的可靠的“同时资料”为基础,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包括甲金文、简帛、汉译佛经、敦煌文书、禅宗语录、宋儒语录、白话碑文在内的重要资料不断得到挖掘与整理,很多文献已经有电子版问世,这些都为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国外语言学的引入,尤其是近四十年来,汉语语法史研究在视野和理论方法上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能够做到方法与材料并重,如前辈学者蒋绍愚、江蓝生,中青年学者如曹广顺、洪波、吴福祥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汉语史研究视野的拓展方面,海外的学者功不可没,如梅祖麟、蒲立本、贝罗贝、遇笑容、冯胜利、孙朝奋、罗端等。

  上述成就,为全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在广泛吸收新的视角和方法的基础上,撰写一部系统的断代汉语语法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已有相关代表性成果及观点做出科学、客观、切实的分析评价,说明可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具体阐明本选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一百年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中,尤其是在最近三十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前述如此辉煌的成就,实在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这些成就存在于零散的专著和论文之中,须要总结,须要系统化,以便下一步更好发展和进一步提升。已有成果虽然精品迭出,但是毋庸讳言,大浪淘沙,泥沙俱下,有些论著或材料不可靠,或方法不科学,或考论不扎实,或结论有偏颇,需要加以甄别,提取精华,去其糟粕。以往的研究注意解决实际问题,不空谈理论,这是汉语史研究的传统,应该发扬光大,但是如果轻视理论则会影响研究的深度,也难以使已有成果上升到一定高度。有的论著分析方法陈旧,甚至仍在沿袭传统训诂学的训释方法来解释虚词。近几十年来国外语言学理论发展很快,如相关的语法化研究,类型学和语言接触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运用于汉语史研究之中,汉语的特点及其跟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性与特性研究,已开始引起重视,但仍有广阔的空间。当然以往也偶尔存在空谈理论、强贴标签的倾向,这也是须要避免的。

  王力《汉语史稿》的出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向熹《简明汉语史》志在简明;柳士镇(1992)是最早的断代语法史著作,只是当时的中古汉语刚刚起步,此后三十年的中古汉语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程湘清主编的《先秦汉语研究》、《两汉汉语研究》等系列著作虽以断代为名,但其实是论文集,而不是系统的语法史,而且所及内容除语法外还有语音、词汇等。

  可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能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系统详实的断代汉语语法史著作。这种局面不利于本学科的继承与发展,不利于相邻学科的引述与借鉴,也不利于国外有关学者了解汉语语法史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由此从学术发展看,开展本课题研究目前显得十分迫切。

  世界上一些重要语言的历史一向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少语言都有专门的语言史著作出版,如英语,有Richard M. Hogg等编著的长达4000多页的六卷本断代《剑桥英语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其中语法史占据大部分篇幅。在世界几千种语言中,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而且世界上几乎没有哪种语言能像汉语这样拥有三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字传承历史,也没有哪种语言拥有如此卷帙浩大的书面语文献。这一份得天独厚的遗产,为语言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不仅仅是汉语研究的宝库,同时也是全人类语言研究的宝库。作为汉语史研究的学者,理应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材料,在总结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语言学和跨语言研究的视角出发,撰写一部面向世界的、能够详尽地反映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断代汉语语法史著作。同时为了向国际语言学界展示汉语语法发展的历史面貌,展示我国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成果,下一步还可以在中文版的基础上编写出版英文版的汉语语法史。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整合力量首先完成一部多卷本的汉语版《断代汉语语法史》。

  该项目的学术价值将主要体现在:

  (1)将是第一部系统的断代汉语语法通史。

  (2)将全面总结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部集大成之作。

  (3)将从跨语言研究的视角出发研究汉语语法的历时发展,力争使之更具有前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