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学术报告】史金生:虚拟对话与立场构建

作者:王倩倩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1-06-23
字号:

  2021年5月17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史金生教授应邀在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做了题为《虚拟对话与立场构建——“你”在互动中的移指用法》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当代语言学》编辑部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来自语言所及社科大等高校的几十位师生聆听了报告。


史金生教授

  “你”的移指用法,即“你”在言谈中不指称听话人的现象。这一现象很早就为学者们所关注,如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0、1985)等。史金生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汉语自然口语会话语料的考察,从对话互动的角度对“你”的移指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分析,指出“你”的移指用法本质上是发话人在心理世界和不同的人进行的虚拟对话,其交际目的在于构建一致立场,增强互动性。

  史教授在报告开始直接点题,指出“你”的移指用法实质是一种虚拟对话,是发话人临时跳出现实的言谈场景,在心理世界与移指对象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不谋求移指对象的回应,因此看作是一种“非现实的”的虚拟对话。在这种虚拟对话中,发话人从“戏外”走向“戏中”和移指对象直接沟通,是典型的戏剧化语言“入戏”的表达方式。

  接着,史教授在Levinson(1983)提出的会话参与者角色系统的框架下,根据“你”的移指对象的不同,将虚拟对话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典型的虚拟对话中,“你”的移指对象完全脱离了现场会话中的受话人,发话目标是“不在场的第三方”或“发话人”,此时受话人退居到旁观者的身份;非典型的虚拟对话中,“你”的移指对象包含受话人,发话目标主要有“发话人+受话人”“不在场的第三方+受话人”“任何人”三种情况,这时受话人既是发话目标也是旁观者。但无论哪一类虚拟对话,都是发话人通过移指代词“你”把与发话目标的对话整合到了更大的对话中,通过多层套叠把现实世界的发话人、受话人与心理世界的移指对象联系起来,形成多重互动的戏剧化表达。这种戏剧化表达有其鲜明的特点,如非现实性与现场性、强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承接性等,同时在韵律上也有一些特别的表现,这些特点都是为了表现戏剧化语言的生动性而服务的。

  随后,史教授结合实例,运用Du Bois(2007)所提出的“立场三角”理论具体阐述了在两类虚拟对话中,发话人如何用“你”的移指来实现立场构建,达成交际目的。虚拟对话是一种言域行为,发话人通过移指代词“你”将受话人带到发话人在心理世界所构筑的虚拟对话中,让受话人进入情境去感受、理解、认同,从而与发话人达成一致立场。“你”的移指用法具有倾向性,典型的移指用法通常出现在发话人表达负面情绪的情境,而非典型的移指用法高频出现在发话人表达具有普适性的认识立场的情境,这种移指用法具有一定的语言共性。

  进一步,史教授重申并拓展了与“你”的移指用法相关的几个问题。首先,使用移指代词“你”是发话人在叙事中整合对话的一种手段,体现了语言中对话的本质是套叠。其次,“你”的移指用法背后有深刻的功能动因,是出于发话人为了让受话人认同并构建一致立场的交际需要。第三,“你”的移指是言域用法,所指称的是虚拟对话中的受话人,实质上“你还是你”,指称对象并没有发生转移。移指与引述不同,不加言域标记“说”,更能体现虚拟对话的生动性、非现实性、现场性。

  最后,史教授还摆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思考探究的问题,如在交际双方的实时互动中,发话人如何把对话整合到叙述之中,除了移指代词“你”还有哪些整合手段和语法、韵律表现,戏剧化表达还有哪些方式等等。


讲座现场

  史教授的报告立意深刻、例证丰富、论证全面,引起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完权研究员、王伟副研究员、刘探宙研究员、储泽祥研究员、罗颖艺博士、方迪博士等本所的学者及几位所外来宾,就语言的戏剧性本质、移指代词“你”的韵律表现、“你”的移指用法与虚拟对话的关系、一些特殊的语体(如“泼妇骂街”类、“哭亡人”类)的性质、虚拟对话中立场主体的“隐身”现象、戏剧与互动的关系等问题与史教授展开深入讨论。史教授一一做出回应,强调了“你”的移指用法的现场性与互动性,并着重指出语言中戏剧化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在对话中存在,在叙述中也存在,后续的研究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考察不同的话语中所特有的戏剧化表达手段。新万博app:戏剧化语言的研究也是这样,可以从戏剧化表现最显著的语体做起,逐步扩展到普通的语体。


现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