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学术报告】杨荣祥: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方法、视野浅议

作者:韦志刚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11-04
字号:

  2022年10月25日上午9:30,北京大学中文系杨荣祥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做了题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方法、视野浅议”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法学系列讲座”之一,报告由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杨永龙研究员主持。根据防疫要求,报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杨荣祥教授




学术报告现场

  杨荣祥教授结合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方法和视野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研究汉语语法史,需要加强历史的观念。历史的观念指导我们少犯“以今律古”的错误。比如有语法史论著认为趋向补语早在战国、西汉时期就产生了,举例是“楼缓闻之,逃去。(《战国策·赵策三》)”,结合“去”的历史演变,“去”只有表示“去到”义时才可能充当趋向补语,而战国、西汉时期,“去”还没有产生“去到”义,所以实际上还是连动结构。
  二、研究汉语语法史,需要加强系统的观念。我们在观察一个共时系统中的某个语法现象时,往往需要与别的语法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真正看清该语法现象的特点以及该语法现象发生发展的系统环境,从而保证研究的深入。比如,为什么上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十分盛行,到中古就逐渐衰落了?这可能与上古汉语综合性动词的广泛使用有关。
  三、研究汉语语法史,需要将历时语法与方言语法相结合。一方面是考察各种方言语法的历史来源或历史上的语法现象在现代方言中的保留、使用情况;另一方面是对历史语法现象本身进行方言的分辨。比如近代汉语复数词尾“们”和“每”在宋元明交替出现,可能是政权更迭下不同官话方言占主导的表现。
  四、研究汉语语法史,需要考虑汉语自身的发展与外族语言的影响。语法演变,除了各自语言的内部动因,还可能受到与之接触的异族语言的影响。比如中古、元代和现代河湟方言,都出现了一种特殊判断句“N1是N2是”,其形成原因可能都是SVO语序的汉语与SOV语序的非汉语接触。
  五、研究汉语语法史,需要从语言类型学看汉语语法演变的个性和与人类语言的共性。首先,这样可以知道哪些演变是汉语所特有的,哪些演变是人类其他语言也存在的。其次,可以用人类语言常见的演变类型来帮助证明汉语的哪些演变可能发生,证明我们对某些演变的研究是合理的,从而对这种演变的分析作出更高层次的理论概括。再次,为语言类型学提供汉语的证据。比如,汉语历史上介词“与、及、共、将、和”发展出连词用法,符合类型学中“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的演变路径。
  杨荣祥教授的报告材料丰富,观点鲜明,引发了在场听众的热烈讨论。祖生利研究员、姜南副研究员和秦帅杰博士研究生先后发言,针对汉语历史语法中的语言接触问题、汉语语序问题和综合性动词问题与杨荣祥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现场讨论

 
  杨荣祥,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文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有《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源远流长: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新编学生词典》(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以及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语言学论丛》、《历史语言学研究》、《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报》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