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学术报告】贝罗贝研究员:从汉语方言被动句的特点看汉语被动结构的历史演变

作者:张竞婷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11-06
字号:

  2023年11月2日上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阿兰·贝罗贝(Alain Peyraube)研究员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做了题为《从汉语方言被动句的特点看汉语被动结构的历史演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当代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完权研究员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语言研究所、新万博app: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阿兰·贝罗贝(Alain Peyraube)研究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终身荣誉特级研究员、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教授,欧洲研究理事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著名语言学家。研究领域是中国和东亚语言学,主要从事历史语法方向的研究,近年来也关注西北甘青地区汉语方言的语言接触问题。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历时角度,重新考察了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被动标记、被动结构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从共时层面讨论了汉语方言中的短被动句(无施事被动句)和长被动句(带施事的被动句)的问题。

  报告的第一部分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被动标记的讨论,范围主要包括后置标记“于”、前置标记“见”、“为”,以及普通话最常用的标记“被”。通过引用大量的数据统计和例句分析,认为“被”的历时演变过程为:在晚期中古汉语常见的“V1(见)+V2”结构的类推作用下,动词“被”在早期中古汉语时期开始出现在连动式“V1+V2”中V1的位置,早期中古汉语“V1(被)+V2”结构中“被”属于助动词;后中古时期广泛使用的“被+施事+V”结构(长被动句)可能是在后上古和早期中古汉语常用的“为+施事+V”结构的类推作用下出现的;被动结构中的施事标记“被”与助动词“被”的根本来源不同,并非单一词汇替换,是经由语法化过程将“被”从动词发展成介词,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八世纪的“V1(被)+NP1(施事)+V2”连动结构中。这一部分还谈及诸多后起的被动标记“让”“叫”“吃”等。

 

  报告的第二部分由汉语历史上的被动句转向汉语方言中的特殊被动句。在呼和浩特汉语方言、江西平江方言(赣语)、浙江温州方言(吴语)、湖南汝城方言等汉语方言中,施事是强制出现的,只存在长被动句,即便在施事不明的情况下,也必须使用意为“人”或“别人”的名词充当施事。

  贝罗贝先生旁征博引,为与会者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姜南副研究员、刘探宙研究员、周晨磊副研究员、夏俐萍研究员等与贝罗贝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场学术报告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