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2021年语言所“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综述

作者:科研处 来源:科研处 时间: 2021-05-11
字号: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语言所“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是展示青年学者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发现和培养青年英才的舞台。5月6日上午,2021年度“五四”青年学术演讲会在所大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演讲会报名踊跃,有8名青年学者作了主题演讲,内容涉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古代汉语文字、词汇和句法、语言接触和语法化、汉语方言以及跨语言语义范畴的心理实验研究等,基本涵盖了语言所各重要研究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演讲会由所长张伯江研究员主持,70余名科研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参加。

  

  报告人:周晨磊博士(句法语义研究室)

  “汉语的双宾语构式:语义变化和网络演变”

  本报告研究了双宾语构式(DOC)的历时语义变化和汉语史上“转移”义网络(transfer network)的演变。双宾构式“NP1-V-NP2-NP3”自殷商时期就有使用,其语义可概括为“NP3/NP2在NP1和NP2/NP3之间的转移”。从周朝到西汉,DOC的构式义有所扩大,表“NP1在NP2和NP3之间构建了某种关系”,随后又有所缩小,表“NP3在NP1和NP2之间的转移”。DOC的语义变化和“转移”义构式网络的变化密切相关。广义的“转移”义网络中节点和链接的增长、淘汰和重新配置不仅促进了语义的变化,而且也导致了DOC构式的重构。本报告的研究表明DOC的语义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网络中其他横向相关的构式密切相关。

  刘探宙研究员点评:以往对双宾语构式的研究大致有两个路子。从形式角度着眼的研究将凡是动词后出现两个名词的都称为双宾语。则双宾语就易成为一个没有共同的、可把握的意义的结构类别。从构式角度着眼的研究认为构式语义是从一个核心语义向不同认知域投射,有投射关系的,算是相同的构式例子。这样如果过严的话,有些建立不起整齐投射关系的例子就容易排除在外。而本项研究既注重形式序列,又注重构式语义。从形式角度说,如果没有[NP1-V-NP2-NP3]这个形式框架,就发现不了从周至西汉构式义扩大的语言事实。从语义角度说,文章把双宾现象置于更广泛的“转移”义网络里观察,这种办法对观察构式的历史演变更有效,可以覆盖新万博体育的事实。而且,通过历史事实的观察,对如何理解现代汉语里那些有争议的类型,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报告人:方迪博士(句法语义研究室)

  “汉语自然对话中的指称形式——以讲述序列为例”

  本报告从互动语言学视角出发,采用下一话轮验证的分析手段,以讲述序列为例,考察自然对话中指称的形式选择问题。指称是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前功能语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指称的编码形式与话语中的指称地位之间的关系,从可辨识性、可及性和话题性等方面探讨指称形式的影响因素。然而自然口语对话中的一些指称选择难以用之前的观点解释。有标记指称选择包括指称的繁化、宽化和窄化三种类型。报告通过对指称形式的序列位置及其参与的社会行为的分析,指出自然对话中指称形式的选择具有标示行为进程、宣称认识独立性、调节立场协商性等互动功能。也就是说,指称形式的选择受到互动交际因素的驱动,可以体现说话者的即时处理策略。报告还由此反思了为互动的语法和动态交际过程的现实性考察视角。

  方梅研究员点评:方迪的报告从互动语言学视角出发,考察汉语自然对话中的指称形式的特点。从材料处理和分析方法上,遵循了互动语言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以自然口语对话为观察对象,不仅观察特定的语言形式它所处的语句,还关照到它所处的对话语境,从会话序列中通过下一话轮的表现论证当下话轮的表达功能,从而探索语言形式-意义-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形式选择策略的背后的功能动因。该报告在观察上有一些新的发现,发现口语对话中会采用指称的繁化、宽化和窄化三类有标记的指称选择,并且探讨了不同形式的互动功能。尤其是,不仅褒贬意义名词有言者立场调节的功能。这些观察有新意,丰富了我们对指称形式的表达功能的认识。在现象分析方面,还可以尝试不同语体的对比,以及指人的指称形式与非指人指称形式在表达策略上的对比,使立论更加丰满。

  报告人:连佳鹏博士(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

  “释免盘的‘盧’字”

  本报告对西周中期时器免盘中的“易(赐)免鹵百”的“”字进行了考释。它作为用以盛鹵的容器,同时也是一个量词,目前学界多从郭沫若先生的意见隶定作“”,当作未识字。解决这个疑难字的关键在于其右上角偏旁的辨识,旧多认为其为“肉”旁。本报告通过对上至甲骨文、下至战国文字中“虍”头写法的系联,认为旧所谓的“肉”旁其实应为“虍”旁的异写,整个字应分析为从阜、从、从又。此字又见于战国陶文,作“”形,只是追加了意符“土”而已,此乃战国文字常见的通例。本报告同意郭沫若“”与“之结构相近”的观点,“”为“尊”之繁体,同理,“”亦应为“”的繁体。“”又可以省去下部的“又”,即我们所讨论的“”字,《说文》:“也。从甾虍声,读若盧同。,篆文籀文。”此为一种陶器,即方辉先生指出的多出土于山东沿海的用以盛盐鹵的盔形器。

  王志平研究员点评:连佳鹏博士的《释免盘的“盧”字》一文对西周中期时器免盘中的“易(赐)免鹵百”的“”字进行了考释,其创新之处在于对该字所从的“虍”头进行了重新的排谱系联,打破了旧释为“肉”旁的成见,又有齐陶文“”字可以对照,因此结论较为可信。随着古文字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粗线条的研究已经不再适合古文字考释实践,字形序列的细密排队比较、系联是亟待开展的工作。连博士近几年一直致力于笔画变形的古文字精密化工作,这篇论文正是其阶段性的成果之一。最后,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引用《说文》时尽量引用通行的大徐本,《段注》本时有改动,引用时要注意核对。

  报告人:任荷博士(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

  “形源助动词‘好’的生成机制与历史演变”

  情态助动词“好”来源于形容词“好”,最早的用例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本报告提出,魏晋南北朝佛经文献中较常见的“(NP)好ADJ,可VP”句式是“(NP)好MODVP”句的源出形式,并对其句法推导过程做了构拟和论证。“好MOD”在产生初期即具有多义性,这源于“可MOD”的多义性。“适合”义出现于中立语境,是更为基本的意义,包含“事件能实现”与“事件效果好”两个义面。本报告继而考察了“好MOD”在唐五代以后的演变情况,对其演变路径做了全面归纳。最后对比了两个均与“适宜”义密切相关的情态助动词——“宜”和“好”——发现两者在来源与演变路径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赵长才研究员点评:报告重点论证了“好”由形容词向助动词演变的语法化过程和形成机制,对从“(NP)好,可VP”到“(NP)好VP”的句法演变过程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析论证。所构拟的四个发展阶段符合助动词“好”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对每一个阶段的分析都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扎实的理论依托,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富有创见,更令人信服。对助动词“好”的语义来源及其产生初期的多义性的探讨也深入独到,具有启发性。文章还对“好MOD”在唐五代以后的演变做了细致描述,最后用一张语义演变路径图全面展示了“好”在汉语史上的历时发展面貌。文章材料扎实,观点鲜明,论证逻辑严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兼具深厚的汉语史功底和语言学理论的素养。

  报告人:于方圆博士(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

  “中古佛经中‘随’连词用法的产生及发展”

  中古佛经中,“随”可以作为原因连词和无条件连词使用。通过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对照,可以发现,“随”连词用法是在翻译这种特殊的语言接触中产生的。“随”因为与“yathā”意义的相似,被用来翻译梵语的关系副词“yathā/yathā/yathā”,因此发展出用于小句前的原因连词,。用法。在此基础上,“随”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用于翻译梵语其他关系副词和关系代词引导的关系小句。在翻译关系代词引导的关系小句时,“随”吸收了语境中的任指义,发展为一个无条件连词。

  姜南副研究员点评:“随”的研究看似是一个个案,但背后揭示了一类语言现象的规律。梵语与汉语之间差异巨大,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创新用法。关系小句的翻译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梵语中yad类关系代、副词引导的关系小句,译者在翻译时有会采取不同方式:或者是着眼于句法功能,翻译成汉语的“者”字、“所”字关系小句或条件小句;或者是关注词汇意义,使用汉语中的指示词“若”“其”“彼”或疑问代词“何”来翻译;或者是进行创新,使用“随”“敢”等置于小句句首。梵汉对勘的价值不仅在于解释疑难词汇的来源,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语本身的组织原则和演变模式。

  报告人:邓婕博士(方言研究室)

  “乡话遇摄字的读音层次”

  乡话主要分布在湘西北的沅陵以及溆浦、辰溪、泸溪、古丈等县,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和广西北部的龙胜各族自治县、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叶乡大坂营村也有零散分布。乡话目前还属于一种有待研究的系属未明的非官话汉语方言,也是一种濒危汉语方言。泸溪李家田乡话为报告人的母语。本报告从湖南泸溪李家田乡话入手,结合泸溪白沙、泸溪梁家潭、古丈高峰、沅陵清水坪四个乡话方言材料,讨论乡话遇摄字读音的层次问题。新万博app:这个问题,有的学者已经进行过相关研究。本报告对于方言语音层次的理解和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以及所用乡话材料与上述学者都不完全相同。乡话遇摄字读音的层次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沈明研究员点评:到目前为止,乡话系属不明,自我演变加上外来的老湘语和西南官话的影响,非常复杂。音类分合关系乱,音值有特点,近二十年来一直备受方言学界的关注。邓婕的演讲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材料几乎是穷尽性的,这是很吃调查工夫的,光有母语感是不够的;二是理解和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比较到位。历史层次分析法是对历史比较法的补充,是近二十年代汉语学界对理论语言学最大的贡献之一。邓婕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一是重视音类分合关系,而不仅仅是考虑音值之间的联系;二是注重语音构造,也就是声韵拼合关系。不同音值是语音构造造成的,不属于层次。时间原因,遇摄的读音层次与其他韵摄的交涉来不及介绍,期待后述。

  报告人:罗颖艺博士(语音研究室)

  “基于脚本知识的完结情状理解——汉法日三语对比研究”

  本研究使用较大数量的平行材料,在汉法日三个语言中进行语感评定,展现了不同语言母语者对完结情状的理解。文献中的经典分析强调宾语(受事)的空间物理属性(体积、面积等),非空间物理属性(熟度、生命度等)受影响度或变化度是完结情状表征的重要内容,我们所提出的“事件-脚本同构”理论则强调脚本完成度是完结情状表征的关键。结果揭示,宾语表征在跨语言间存在(有限)差异,而脚本表征则显示出更好的跨语言一致性,可能说明脚本知识对于完结情状理解有着更基础的意义。

  王伟副研究员点评:这个研究从正面入手,基于典型事件的概念,发现了跨语言的共性,典型的事件在不同语言中都体现出占有压倒性的判断。后续研究,应基于已有发现和理论假设,进一步阐述和解释后续句否定的问题,是对前面一个命题的否定,还是对前面一个命题的补充说明?此外,从宏观的语言结构去看,汉语里头动宾结构也是并置结构,汉语的“吃一个苹果”,“吃”和“一个苹果”是并置关系,是两个指称性成分之间的关系,这可能导致汉语动词对它后面的宾语的辖制能力有限,也就是说,不能有效地激活隐藏的“终点”(endpoint)。这和英语“to eat an apple”是有区别的。建议研究者考虑这一点。

 

  报告人:苏颖博士(《新华字典》编辑室)

  “历时变异与现代规范——近代汉语双音节‘X地’的发展”

  现代汉语各词典对“X地”的处理不一致,主要体现在“X地”的收录和“地”的标音上。出现这种不一致是因为现代汉语中的“X地”并不完全同质,这是历时变异的结果。近代汉语描摹情状的双音节“X地”分属两个时间层次,唐宋时期的“X地”属于第一时间层次,“地”作为有意义的语素(后虚化为词尾)与“X”结合,“X地”具有词的性质,元代及以后的“X地”属于第二时间层次,“地”作为结构助词依附于“X”,“X地”属于句法组合。“X地”在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地”语音的弱化,不同时间层次“X地”的语音变异情况也不一样。词典处理“X地”,既要考虑到它们在历史上经历的复杂变异,也要在共时平面进行规范。

  王楠研究员点评:这项研究将汉语本体和词典编纂相结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报告以现代词典在“X地”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X地”进行历时研究,梳理了“X地”的发展脉络,对共时层面上的复杂现象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为词典中“X地”的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词典编纂上的实践意义。现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词典编纂工作也需要细化,词典收词需要分小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避免疏漏,从而提高编纂质量。

  自由讨论阶段,方梅、刘探宙、张伯江、姜南、罗颖艺、胡建华、夏俐萍、王志平、王伟、李爱军、方迪、张小倩、储泽祥等针对报告人演讲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讨论意见。

  (自由讨论阶段部分发言人)

  参加这次演讲会的所内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学术水平高、学科方向全、研讨气氛活跃的成功的报告会。

  演讲会结束后,所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评议,连佳鹏“释免盘的‘盧’字”和邓婕的“乡话遇摄字的读音层次”评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