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欢迎您访问语言研究所!

文章要让人不费力就能看懂——语言学家吕叔湘的治学之道

作者:刘探宙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2-12-30
字号:

  吕叔湘(1904—1998年),江苏丹阳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之一。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首批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语言学会首任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首任会长等。合编有《现代汉语词典》,著有《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近代汉语指代词》等,被称为我国现代汉语研究事业的奠基人。

 

 

 

学术选择应国家之需

  吕叔湘少年时代就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立下了“文化救国”的宏图伟志。此后,他在人生道路和学术方向的每一个选择,无不是应国家之需、急民族文化振兴之急。

  早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吕叔湘就拒绝了父亲提出的考虑“实用”的建议,选择了便于献身文化工作、实现自己志向的文理学科。后来考取公费留学资格时,因为政府建设现代图书馆亟需图书馆管理专业的人才,他就毅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以便日后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最切实的服务。归国后,吕叔湘一直在大学从事“专而又专,深而又深”的语言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941年,当叶圣陶力邀他一起做大众语文普及工作时,吕叔湘仿佛看到了自己少年时期理想的光亮,从此,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不忘推动中小学和大众的语文教育、普及和教改等工作。他和叶圣陶等人以民众为本、以民族文化振兴为己任的精神,影响了几代学人。

  新中国的成立,让吕叔湘看到了民族文化复兴的曙光。针对当时公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和不良文风,吕叔湘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邀请朱德熙一起写成了《语法修辞讲话》。文章在人民日报连载的首刊日,毛泽东还亲自修改了配发在头版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语法修辞讲话》家喻户晓,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语文知识的普及,在新中国文风建设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吕叔湘更是不断以做调查、写文章、参加座谈等方式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胸中有誓深于海。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后,吕叔湘深感自己身上的学术责任很重,在相关领域全面开展学术工作。在当时,政府部门的所有重大语文建设工作,吕叔湘几乎都参加了,比如确定现代汉语规范任务、拟定中学教学语法系统、研制汉语拼音方案等。为了确定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国务院责成语言研究所编写《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带领词典室投入极大的精力编写出试印本。这部词典开创了我国辞书编辑出版的新时代,为我国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吕叔湘也作为语文专家和顾问参与其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国家大法中,吕叔湘等学者贯彻了他们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建立起的文体理念,倾注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极大热情。

 

文风朴实求真

  吕叔湘的学术著作最突出的风格就是朴实易懂、深入浅出。让人读起来感觉很顺畅,表面看不出复杂而艰深的理论,实际上又无处不深藏着深邃的思考。

  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为例,这本被语法专业视为经典的小册子,把汉语语法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系统性地、实事求是地查摆出来。书中所列的丰富实例,充分证实了汉语与印欧语的种种差异,揭示了来自国外的通行理论并不适用于汉语实际的问题,蕴含着作者对创建语言学理论中国方案的迫切愿望。就是这样一本专业程度很高的著作,所用的语言却是平易朴实,即便是非专业的普通读者都能读懂一二。吕叔湘在一篇文章里指出,文章“不但是要让人看懂,还要让人不费力就能看懂”。他认为,写文章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读者看不懂,文章就白写了。他还提到写文章的两个理想:“一是谨严,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一个字不能换;一是流畅,像吃鸭梨,又甜又爽口。”这两种美德,写作者都应该兼而有之。

  吕叔湘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非常重视实践。在那样一个没有现代语料库的时代,吕叔湘就靠踏踏实实从报刊书籍中搜集语料、认认真真做口语调查和实验,写成了一本又一本专业著作。这些专著留给后世丰富的实例和语料,是非常宝贵的学术财富。他在谈到理论和实例的关系时表示,理论从实例中来,实例从观察和实验中来,不管做哪种学问,总不外乎“摆事实、讲道理”六个字,“对一个研究语言的人来说,前人的理论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一种参考,要用自己的观察来验证。不能奉为神圣,那样就没有进步了”。

 

重视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国的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中西理论认识的问题。中国的现代语法学,甫一开始就打上了西方语法理论的印记,早期的《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都是仿照西方的语法体系写成的。因此,如何对待中国语言学传统和西方语言学理论成为现代语法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吕叔湘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批评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谨守中国语言学的旧传统埋头苦干,旧传统里没有的东西一概不闻不问”;另一种是喜欢搞理论,套用西方理论成果照葫芦画瓢,“空讲语言学,不结合中国实际,有时候引些中国事例,也不怎么恰当”。

  吕叔湘幼时接受传统教育,有深厚的古文基础,通过在大学的学习,英文功底同样非常扎实,对西方理论了解得也很透彻。在他的学术著作中,既有对古文传统的承继和精准把握,又有在现代西方语法理论启发下对现代白话文的创新性认识,例如《中国文法要略》对汉语“补词系统”的论述,与西方创建的、有巨大影响力的“格语法”有同样的思想内核,却比它整整早26年提出,充分彰显了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吕叔湘的学术成就有口皆碑,学风人品也是人人敬仰。《吕叔湘文集》的稿费,他全部捐给家乡丹阳的中学和小学。1983年,为了推进祖国语言研究的发展,鼓励有成绩的青年学者,吕叔湘捐献出多年积蓄,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几年后,他又把自己荣获的首届吴玉章奖金特等奖转入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这种奖掖后学的崇高精神,赢得了学界广泛敬重。如今,这个奖项已更名为“吕叔湘语言学奖”,鼓励着大批语言学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章转载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