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万博体育_新万博app

图片

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杜翔:十大语文差错中“多巴胺”“卡脖子”的读音

作者:杜翔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4-02-07
字号:

  “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中属于读音差错的有两个,“多巴胺”的“胺”àn误读为ān,“卡脖子”的“卡”qiǎ误读为kǎ。读音差错的判断标准是语言规范,这两个词在社会上普遍误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多巴胺”中“胺”的读音

  “多巴胺”是一个科技名词,指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年度热词“多巴胺穿搭”指一种通过服装搭配来营造愉悦感的穿搭风格。其中的“胺”是一个化学字,化学家造新字,通常是表示声音的声旁加上表示类别的形旁。

  “多巴胺”的“胺”起初读ān。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51年颁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规定:“元素定名用字,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但应设法避免同音字。”文件就“氨”“铵”“胺”的读音做出说明:“铵以往音庵,与氨读音没有分别,故改音俺,使氨、铵、胺顺次取阴、上、去三声。”“胺”因此由ān改读àn(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仍读ān)。当年采用改变字形字音的方法减少同音混乱的还有一些,如:为跟“硒”“烯”“醯”“锡”等字区分,“矽”字改为“硅”字;为跟“氮”字区别,“钽”字读音由“旦”改为“坦”;为区分“氰”“腈”读音,“氰”字念“晴”,“腈”字念“睛”。

  化学新字通常源于外语词的音译,人们在识认这些字词时,普遍规律是照半边字读。但实际上这些字的规范读音又不一定是照半边字。比如铊中毒中的“铊”读tā,但是由“它”做声旁的形声字通常读tuó,如“驼”“陀”“鸵”等字,把表金属元素的“铊”误读成tuó,便是按常见规律类推而得,“铊”的误读被列为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之一。这个问题鲁迅先生早就指出:“现在最会造字的是中国化学家,许多原质和化合物的名目,很不容易认得,连音也难以读出来了。”1958年,刘泽先《科学名词和文字改革》一书针对铵、胺的读音问题指出:“改音的,特别是改调的,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反应,可是实际上是谁也没有理睬这回事,反而倒是真正的行不通。”即便各种字典中按照科技名词的定音,把“胺”的读音规定为àn,社会大众仍按照半边字读ān。也难怪被列入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2013年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考题的“三聚氰胺”,因“氰”(qíng)和“胺”的读音跟半边字均不同,难倒了很多选手。

 

二、“卡脖子”中“卡”的读音

  “卡”古代只有一个读音,现代的两个音属于文白异读,在不同方言中有不同分布,南方方言中多读kǎ,北方方言中多读qiǎ。跟“卡”相关的外来词先从南方输入我国,因此用kǎ记音。由于音义配合上存在纠葛,《现代汉语词典》历版修订过程中对“卡”的音项处理做过调整。1978年第1版单字“卡”处理为:

  卡1 ?把人或财物留住(不肯调拨或发给);阻挡:会计对不必要的开支~得很紧|~住敌人的退路。?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脖子。

  卡2 kǎ卡路里的简称。

  卡qiǎ ?〈口〉夹在中间,不能活动:鱼刺~在嗓子里。?卡子①:发~。?卡子②:税~。

  音项kǎ下的多字条目除了音译词“卡宾枪、卡介苗、卡特尔、卡通”等外,还有汉语本土词“卡尺、卡规、卡钳”。音项qiǎ下收了多字条目“卡脖子、卡具、卡壳、卡子”。上述语义中容易混淆的是音项kǎ卡1义项?和音项qiǎ。“卡”kǎ的动作是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用力,从虎口的形状引申出“卡”kǎ这一动作特点为两端能够开合,反映在“卡尺、卡规、卡钳”这些量具中,指两端之间距离的测量。“卡”qiǎ的动作特点是夹在中间不能活动,如:“卡具”也叫夹具,用来固定工件;“卡壳”指枪膛、炮膛里的弹壳退不出来。《现代汉语词典》1960年试印本中,音项kǎ的单字只有译音的“〈简〉卡路里”一个义项,但该音项下的多字条目有汉语本土词“卡尺、卡钳”。1965年试用本在音项kǎ下补了语文义,为1978年第1版沿用。需要指出的是,第1版音项kǎ卡1义项?举例“~脖子”,在音项qiǎ下立了“卡脖子”条,造成“卡脖子”两出的情况。

  正是因为“卡”两个音项有时难以区分,1996年第3版,把音项kǎ调整为只用于译音(类似试印本的处理),把属于该音项的语文义均归入音项qiǎ下,但多字条目“卡尺、卡规、卡钳”仍保留在音项kǎ下。这一处理沿用至今。

  这种处理在音义系联上存在问题。举2016年第7版“卡尺”释义为例:“量具的一种,卡(qiǎ)在工件的内缘或外缘测量长度。”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释义中用音项qiǎ,而词目读音为kǎ呢?这也证明音项kǎ下应该保留语文义。比较而言,单字“卡”音项回到1978年第1版的处理相对比较合适,多字条目“卡脖子”移到音项kǎ下,注音调整为“kǎ bó·zi(口语中也读qiǎ bó·zi)”。

 

三、语言规范与语言实际的协调

  科技名词指称的是跟科学系统相结合的一套有系统的概念,需要严格的音义区别。普通百姓对科学名词的了解是零碎的,只有常见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名词才会被关注使用。化学家们担心在专业领域容易混淆的化学字,它们所构成的词语在社会大众层面使用比较有限,同音的可能性很小。这类字词的读音应该区分科技术语和社会大众两个层面,科技术语层面从严掌握,而在社会大众的层面,应允许俗读音的存在,字典可标注为“俗读××”,而不视为差错。

  “多巴胺”读音反映的是科学名词通过语言规范读音自上而下的社会推广,而“卡脖子”读音反映的是社会大众读音自下而上在语言规范中的呈现,这类读音一直存在于人们口耳之间,需要辞书处理好音义适配关系,便于人们理解掌握。

  语言文字规范应一切以社会需求为依归。如果并非是出于社会大众的需要而人为改变字形字音,即便收进字典,人们也不会买账,像“胺”àn的读音。相反,如果根据社会需求顺势而为,语言规范与之协调适配,会受到社会欢迎。如“炎”和“癌”原来都读yán,丁声树先生主持《新华字典》1962年版修订时,参照“癌”字南方方言里的读音,改为 ái,解决了社会生活的难题。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4年第2期《学林》栏目。)